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

繪畫要素

繪畫要素也稱設計元素、造型元素,即是在繪畫、造型、設計等美術類科中,分析其基本構成元素,如人體中的鉀、鈣、鎂、鈉、磷……,物質中的電子、中子、核子、質子等微小組成分子,由於是從基本的元素認知,再架構新的畫面或造型,這種方法最具基礎性、創造性、學術性,並且根基穩固,應用無窮。

依據日本設計教育家大智浩教授的『設計基礎』一書,歸納設計要素為:1.點。2.線。3.方向。4.形。5.明暗。6.大小。7.肌理。這種理論的發現是在1924年左右,構成主義大師康定斯基在德國威瑪市的巴浩斯學院即予提倡,將繪畫元素分析為點、線、面、色彩,再構成新畫面,創造了新的繪畫形式──構成派。


有關前四項──點、線、方向、形,在『形的探究』篇章中,將有詳細的解析及構成訓練。色彩另有『色彩學』課程專章討論,在基本設計課皆予略去,最多只談色彩感情。其他要素在本節介紹如下。


明 暗

首先提列與明暗比較相關的辭句,使讀者快速領會。

陰影、黑白、濃淡、階調、灰色調、中間調、高低調、光的漸移、層次、層漸、明度、立體感、空間感。

以上都是代表光的強弱或移動,在繪畫上以黑白的明度表分成9階,最暗為1,最明為9,1~3為低調子,7~9為高調子,相差5階以上為長調,3階以內為短調。短調比較柔和靜謐,反之長調則對比濃烈,反差明確。

明調積極、刺激、活潑,中間調柔和,暗調憂鬱、苦悶,但是把明度表的順序更換,甚至對其寬度、面積做更大調整,則對比性加強。

明暗在繪畫的美感上,占有極重大的因素,是繪畫主要功能之一,是在平面的二度空間追求三度的虛擬立體感,強烈的明暗對照,使物體立體化,使遠近透視化,空間的層次加多了。

繪畫的中間調,內蓄的美感叫人著迷,多層的階調百看不厭,豊富的色彩變化,更蘊含潛在的作者能量,不可言喻。

明暗的構成練習,朝向對比、調和、韻律之試作,以相同的面塊,不同的明度,或以不同的色階、長短、寬窄、面積,配置不同位置、方向(垂直、水平)產生分割畫面。

大 小

線條、形狀、色塊、物件、聲響、動作皆有大有小,距離長度、間隔遠近、圖地面積、容器容量,也都有大小之別。在藝術表現上,大小具有重要的影響,不可忽略。

欲表現偉大、壯闊、主題、崇高、令人感動、重視、壓迫時,經常以「大」之要素而達成。反之,要表現嬌美、可愛、細緻、高貴時,則賴「小」的要素。圖面上的大小關係,也常是主副之別。

大小的要素與比率有密切的關係,如果善用位置、距離的對比,則在視覺上有優異的表現。




左上圖黑方塊從左起有1、2、3、4四塊面積,1為2的4分之1,2為3的4分之1,4是3的4倍,已有一定比率,依序排列。

雖然有大小之差別,然而視覺扺抗很小,再觀察其距離,a即2之邊長,b為3之邊長,c為4之邊長,亦即a:b:c為1:2:4,相互間皆為正比關係,面積及間距也以等差級數排列,達到調和的對比。

再看四個方塊的位置,其連線都在同一中線上,視覺方向平順,其間距都是左加右除以二的邊長,處處都內含方向性、規則性、秩序性、比率性。

右上圖大方塊中的右斜對角線上,排列四個黑方塊,大方塊的中分線切割成三個方塊,其比例為等比級數2:4:16:32之比,斜黑方塊的中點即在中分線上,也就是對角線的交义點上,所以黑方塊的面積比,也是等比級數,其間隔也是等比級數,各間隔的寬度也可由根號算出。以上都是比率的解說,可見大小的對照,在比率、位置、方向的數理性、秩序性的重要。

肌 理 texture

肌理或稱物肌,指物體的表面紋理。觸覺可以感覺材料的特徵,而肌理並不用透過觸覺,是指只要依賴視覺就可感受到重量、溫度、柔硬、粗細、紋理、乾濕、材質等物體表面性質。

設有一圓型,你可視為圈圈、月圓、球體、鍋蓋……,但若表面賦予肌理,即可知道這個球體是木球、皮球、鐡球、銅球、石膏球、塑膠球、紙球、毛線球、布球……,不必用手去摸它,只憑視覺觀察即可知道。如果是真實的物件,當然更容易看出,甚至盲人也可摸得出來。

在繪畫上,肌理即筆觸、畫肌;色彩的濃淡,色塊的凹凸,色相的冷暖,筆觸的粗細、橫豎,筆調的細滑、粗糙,顏料的成份、品質,用筆的力道、柔硬,線條的長短、陰陽頓挫,畫刀、畫筆的形狀、寬窄,畫面心靈感受,整體風格、派別都可由表面肌理窺究,可見肌理在繪畫的重大地位。當然在雕塑、設計的影響亦然。

肌理在織物的表現最直接,毛、絨、緞、布、粗細、柔滑,一見即知。在繪畫上要表現牛仔布的粗硬厚重感較為容易,而半透明絲巾則難畫出其柔滑透明的感覺,這和油畫本身材料、工具有密切關連之故,大抵都會比絹絲顯得更厚硬一些。

肌理可由Frottage的方法,複寫出其模樣,其技法是在物體表面,覆上薄紙磨擦之,或稱Rubbing。也可透過重組改變肌理,試以紙的肌理改變,舉例如下:

1. 刮傷:以刀、釘在紙的表面刮之,產生凹凸表面,改變紙的肌理。
2.扯捲:扯揉後,捲成條狀。
3. 塗抹:在紙上塗上一層膠或臘、顏料,掩蓋紙的表面,則失掉紙的肌理,變為塗掩物的肌理。
4.切剪:將紙切成長條或切剪至細小紙片,則紙的原來肌理感覺已失去。
5. 燒烤:紙經過燒烤,改變了紙的肌理,甚至燒成灰燼,面目全非。
6.紙漿:紙經過水浸後,變成紙漿,已非紙的形狀。
7. 塑型:紙漿灌模成型,紙的原狀肌理消失。
8.挖洞:挖洞、打洞,破壞原有肌理,改變其形狀。
9.貼合:屢加貼合成塊,已非紙形。
10.撕曲:將厚紙撕去上層紙膜使其捲曲,或薄紙撕成紙串。
11. 造型:紙經過造型後,失去紙的原有肌理。除上述紙漿塑型外,弄褶後捲成細條,纒繞在瓶罐上,改變瓶罐及紙的肌理。

以上之舉例,讀者可舉一反三,自己試作各種物件之肌理改變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