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

美學原理

美學原理是藝術概論的主題,在設計領域稱設計原理,凡有關美術的類科當然都可以應用到,如素描、水彩、油畫、現代水墨畫、傳統水墨畫、雕塑、工業設計〈立體〉、商業設計〈平面〉、綜合媒材、裝置藝術、古典美術、現代繪畫;在八大藝術:文學〈詩歌〉、音樂、建築、繪畫〈美術〉、雕塑、舞蹈、戲劇、電影等等無不以此為依歸。再者,工藝或稱九大藝術或含於繪畫〈美術〉之中,也都是以美學原理架構美的效果。

美的事物繁多,諸如:山川秀麗、怪石嶙峋、泊泉潺潺、春回大地、麥浪淘淘;或如:稚女稚氣、成熟女體、男才女貌、勻稱體魄、智者豐采、銀髪濃鬢;又如:捧腹相聲、悲劇盈淚、巍峨雕塑、斑剝壁畫、桌椅裝璜、衣著飾品、言談舉止……,無一不是美的形式表現,所以美蘊含在豐厚的自然界與社會內容中,它是極度耐人尋味的。美是內容與形式互補的獨特統一體。


人有知覺去體會美的存在,但對美的形式與內容卻有不同的認知,中西學者對美的形式與內容的相互關係也有不同的體認,不過一般歸納美的形式著重在美的具體外形,重視其組合規律。恩格斯指「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規律」〈見其『自然的辨證法』著作〉,規律是構成形式美的審美特徵。

人類的耳、眼是主要的審美感官,音振在頻率16-20000赫茲的聲波,波長在390-770毫微米間的電磁波,我們皆可感知,色及物即是由光的反射和透射不同光的作用,其他尚有溫度、味覺、觸覺都有輔助審美的作用,只是微乎其微不具獨立審美的意義。

有關形式美的理論,學者眾說紛云。有人認為不應該有這種原理的存在,因為各人所持的美感經驗不同,各民族、地域、時代都有其特殊審美認知,同樣一件事物也因當時心理的因素反應不同,很難規範共同的美感秩序。相對的,也有更多的學者認為美的形式原理與宇宙萬物的存在與生存、環境原理是並存的、共通的,一切美感現象即是這種存在的再現,可以規範其象徵原理、秩序法則。

人類的靈性足以整合自然現象及人為準則,使人的行為及觀點取得最大的公約數。自古以來,洪荒時代的原始人類,即有藝術活動,如繪畫、雕刻、建築、舞蹈、歌頌、扮演、工藝,經過漫長的溝通、演化、修改、判斷,研發出某些準則,做為儀式的模式,世紀以來人類的智慧又將此象徵原理,做為創造、鑒賞、收藏的依據。

遠在2500年前的希臘時代,人類對美感經驗就已歸納某些秩序,人體美的比率、帕得能神廟的黃金比定律,皆留下證據。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elles 也提出理論架構,我們無法說每個時代、地域、民族、個人都有同樣的美感體驗,但是歸納出人類共同美感做為人類創造、鑒賞、存藏、生活的依據,卻有其意義與必要,古往今來不論中西,仍舊有它存在且值得深入研究的價值。

人類觀察自然形態的啟示,加以記錄、模仿、簡化、變形、應用,而完成許多造形、文字、圖畫,歷經歷代先哲的規範,輔以心理學、社會學、哲學各領域,形成美學原理。

美學原理也稱美的形式原理、構成原理(Principle of constuction)、設計原理、造型原理。應用在構圖上就叫構圖原理,是討論一切事物型態和結構的美感原理,舉凡藝術類科都必須涉獵的原理、原則。 茲將其列表如下:

                   反覆
類似
調和--→ 破調
對比
強調

反覆
層漸
律動--→ 漸變
韻律
連續
美學原理
對稱
均衡--→ 平衡
安定
比率

單純
統一--→ 放射
變化
主副

依照上表歸納為四大類,再細分十八項,其中有重覆或相近者,皆可相互應用。譬如反覆在調和、律動、統一、均衡等要素中都是存在的,是以只整理美學原理十一項如下:

一、調和 Harmony

在字面上調和即調而和之,調酒是有些液體混合,調停是有些人的意見溝通,如果已經「合」了,就不需花費精神時間去「調」了。調和用辭來自音樂的調音,調和當做名詞,是表面狀況;在美學上調和是手段、技巧,當做動詞使用是比較符合理論實務,乃利用「調和」的理論,在畫面上施予某些作為,使畫面達到美的境界。調和僅次於統一,是美學原理重要原則。統一不一定調和,但調和一定是統一的。

調和不是相似或反覆,調和是近似,其反面是破調,是兩種極端並置,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兩種形,置放在一起,破調看起來很不對稱,很不舒服(如下圖)。

日本是重視「和」的民族,舉例來說,色彩加黑、加白,使其彩度、明度降低,色彩就調和了,配色也應用此理,以同一色相調配成各種相近的色調,柔和、平順。茶道、書道把動作分解成很多程序,就比較溫和、有禮。

調和的技巧舉例如下:
1.分解:把「形」的轉移程序多次分解,則兩端的異形會消除抵觸。相鄰的形都近似,達到調和之境。
2.分離:兩種相異的形分開放置,則其相互的影響與距離成正比。距離越遠,則影響越小。
3.隔開:兩個相異之形,中間隔置一面積,此面積越大時,兩端的相異性會更小。
4.覆蓋:兩形同時以半透明的玻璃覆蓋之,則形感減低,相互抵觸也降低。
5.調整:兩相異之形加以調整,相互的異形趨於縮小,則兩形必定較為調和。
6.加置:兩異形之週邊加置各種形,則其主調之地位漸次減低,則其相異性因旁置之形之多寡,而趨於副調之地位。
7.縮小:兩形面積縮小時,或有更大的兩形相較時,則其異形之顯性會模糊。
8.互加:兩形各加相似的異形,或兩形相互對調互加於對方,則兩端之異形成同形。

二、反覆 Repetition

反覆是同型並置,其重疊或間隔距離是等距的,這種圖形規則而單調,但也具有美感,即單純之美。

大樓同型玻璃,大面積排列頗為壯觀;整排佛像於寺內或道旁矗立,感受莊嚴,肅然起敬;閱兵隊伍,班兵整齊排列,軍容肅穆;音樂也常間隔反覆某些音符,親切溫柔;所以反覆在美學之應用,功能頗為廣大。

視覺與聽覺對於美感的差異,主要來自於間隔剌激。視覺是在同一平面上的距離產生剌激,而音樂則是在時間之間隔、延續之間產生剌激,音樂的間隔是節拍,而視覺藝術的間隔為空間、形、色及明暗。音樂節拍使人產生快感,而空間單位的間隔扮演「視覺美」的重要任務。

三、破調

兩形相較無相似之處,則視覺抵觸強烈;兩音比鄰音階高低差太大,則聽覺無法承受;兩種色塊、造型、行為、高低差距甚大,則人的心理、視覺、生理不能負荷,這是破調的結果。

破調是特異的,在藝術的應用上也有成功的例子,唯因破調的衝擊太大,一般是極少用之。

特異在戲劇、電影上有特殊的需要,在濃縮的劇情中為達到驚悚的效果,常在音響、燈光、佈景、色彩、文字、造型,甚至行為上採取特異的表現,達到高潮之效應。現代音樂、美術、建築、雕刻、文學中也常以特異的行為,探討人類的變態及心理極端之反應。

破調是一劑猛藥,不值得提倡,卻是必然的存在,也有必然的效應,宜慎用之。

反覆與調和、破調之關係,等於三種要素結合之不同。
1.同質或同形相互反覆。
2.類似之形聚合產生調和。
3.異質、異形並置,謂之破調。

反覆、調和、破調在美術、設計、建築、雕刻或其他藝術類科都有應用之價值及必要,不是只有調和即是好的,反覆的單調之美,或破調之不可思議的異感,反而會激起一股莫名的魅力,只是在應用技法與時、點,必須多加注意,不然破調常陷於紛雜、錯亂之中。

四、對比  Contrast

對比與調和是相對照的,但不是破調,在色環上,180∘的兩端是補色,若在120∘左右稱為對比色,是以把對比原則置放在調和原理中,以為相互比較。

對比有活潑、突出,相得益彰的視覺感受,比起調和有更大的、更強的間隔佈置,明暗、黑白、大小、軟硬、粗細、高矮、遠近、快慢、曲直、左右、前後、寒暖、糙滑等對比關係,增強了美感要求。

燭光是定量的,但在太陽底下與在黑暗之中,其亮光感就有明顯的差別,這是對比的結果。速度、體積、色彩都是環境相互對照的感覺。

對比有三種主要形態:1.明暗對比。2.色彩對比。3.大小對比,其他面積、質地、方向、高低……,都歸入大小對比。

圖畫的要件之形、色,對比的美感是絕對必要的,其成功的技巧在面積比。譬如紅綠對比,俗云「紅配綠狗臭屁」,單調而乏味;若其面積比改變,則「紅花綠葉扶」,相得益彰。

五、律動 Rhythym

律動是類似形的排列,在反覆一項中即可感覺律動,唯其單調乏味,所以應加些變化,如形的類似與間隔的調配。

律動是共同元素連續重現的抑揚調子,如音符在五線譜上的高低緊密音調,產生優美的節奏。

線條是最具律動的造型元素,其曲直強弱,抑揚頓挫,具有十足的律動感。

律動與調和密不可分,分項中都有反覆、層漸、漸變、類似、連續的要素,也都具有數理性的比率因素與平衡原則,與均衡大項互通聲息,達到變化、主副統一的美境,所以美學原理雖分若干大項分項,其實是有其共通性的。

人類天生有律動感,行走、跑步、歌唱、舞蹈,各種動作都隱含律動的節奏,這對於原始人類的造形、藝術活動俾益良多。

有人說建築是涷結的音樂,建築外型常常顯出音樂的節奏於反覆、層漸的高低起伏之中,柱子、門、窗,櫛比的高低建築,寬窄的長度與面積都充滿規律的韻律,建築是必須非常數理化,所以其律動感是穩重的。

繪畫的律動感表現於肌理、筆觸與色塊的分配,由於視覺導引及線條的方向,使畫面產生旋動,增加畫面的動態。

繪畫的表面肌理是有方向的,筆觸及線條更明顯,色塊的對應關係,造型、形態都有方向的導引作用,使畫面如琴鍵般的跳躍,如竹絲般優雅,一幅圖畫就如一篇樂章。

六、層漸 Gradation

層漸是相同或近似的形,依序改變.

這些都是層漸的寫照,在美術、設計、建築的應用,由大而小,由濃而淡,由明而暗,由強而弱的層漸形式,可以產生較強的張力、透視力、注意力,或輕快感,在戲劇、舞蹈、文學之應用,也有步步緊逼,逐漸鬆馳,漸入佳境,步向巔峰的效果。

社會現象之流行與社會制度、政治也都朝向層漸之趨勢。若突變則謂之革命,要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,人民生命動盪不安;若徐徐漸進謂之改革,雖有怨言,仍不失民主之道。

七、對稱  Symmetry

在中線兩邊同型並置謂之對稱,最典型的例子是塗上色彩的紙張對折、互壓後張開,則兩邊出現同大、同色、同型的色塊,此法稱 deca comania。自然界中對稱的例子比比皆是,蝴蝶、昆蟲、動物、植物,舉凡飛禽走獸、魚貝蟹蝦,大扺依對稱原則結構軀體,甚至人類的眼、耳、手、足、乳房、陰囊、內臟、腦漿,整體骨架都是對稱排列的。

動植物為了將養分均勻分佈全身,採取對稱方式是最好的輸送方法,試看植物的葉 脈、草藤根鬚也都對稱的原則,動物血脈亦然。還有雪花、梅花、菊花則呈現放射形的對稱形式。

對稱之應用早在古代的神廟、宮殿建築表露出典型的模式,形成平和、安穩、莊重、嚴肅、正統、中道的象徵,古代容器、飾物、工藝品中也經常應用對稱的原理,甚至神龕、傢俱之製造及擺設,也採此基本美學形式。

八、平衡 Balance

人類與生俱來有保持平衡的作用,如腦下垂體保持左右及運動的平衡,視網膜保持色彩的補色平衡,心理上也有善惡的矛盾對照。

平衡原指物理上的兩邊「量」對等關係,或兩個力的均等狀態。但在美學上卻是泛指視覺性的均衡關係,包括量、形、質、方向、大小、明暗、色、繪畫元素等等,而且強調是不對等的平衡。

平衡方式有二種:一是對稱平衡(Formal Balance),或稱天秤式平衡,支點在中央。二是視覺平衡,也稱不對稱平衡(Informal Balance)、秤式平衡,兩邊的重量不一,依靠支點的偏移而得平衡。

視覺平衡也不重視橫線的水平,如秤的橫桿常稍有上下,卻不使秤錘墜落;又如翹翹板,兩邊雖有上下移動,卻能保持平衡狀態。不對等平衡還包含異質平衡,如鐵球與棉花的重量平衡,如蔬菜與台燈的構圖平衡。

對稱是美的形式原理,對稱平衡也是美學原則,希臘巴天農神廟的對稱平衡建築沿襲至今,二二八公園的台灣博物館,日本上野公園內的歷史博物館,還有許許多多宏偉建築都採對稱平衡形式。

不對等平衡可用很多種圖形來顯示,繪畫上的應用更是層出不窮,不勝枚舉。現以茶壺為例說明之。茶壺之兩側,一為提柄,正對的另邊為壺口,兩邊是不對等的,形狀是不同的,功能互異的,但長久以來,我們習慣地如此應用它,覺得它非常平衡,優雅、端正,用這種思考模式即可創造良好的平衡關係,富有無限的變化,並具現代感、力動感。

九、比率 Proportion

希臘時代的黃金比可能源自於人身的比率,頭為人身的八分之一,八等身比最為優美。據說中國的古尺是以人的手肘為一尺,英國以一步為一呎,總之以人體的手足為度量單位是有可靠的依據。法國建築家柯比瑞(Cle Corbusier)曾以人體的比率創造Modulor尺,不論建築、傢俱、都市計劃都依此比率製作,其計算方式為設定西洋人的標準身高為183cm,肚臍高為113cm,肚臍以上為70cm,其比為近似黃金比(Golden Mean),即1:1618。又如舉高為226cm,放下為86cm,差為140cm,也是近似黃金比,這種比值也合乎東方人的比值的。

黃金比為a+b:a=a:b,比值1:1618,其算法可由幾何形求出,而費勃那齊級數(Fibonacci Series)以更簡便的方法得證黃金比,即前二項的和等於第三數,其數列為1、2、3、5、8、13、24、37、61,數字越大則比值更接近1:1618的黃金比。

黃金比源自於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(Pythagoras 582-500B.C)的主張,由德國美學家腓希納(Gustav Theodore Fechner 1801-1887A.D)實驗證明,黃金比最符視覺心理,已被人類廣泛應用,如紙張、書本、包裝盒、屋內空間、電視、器物等,都採黃金比。

黃金比雖是最美的比率,但是全部器物、建築都採黃金比,那麼世界多麼無趣,適度的安排創新的比率關係是美術、設計、建築界的新挑戰。

有關黃金比及費勃那齊級數之幾何求記法,在「形的探究」一文中,「分割」一章有詳細的製圖法,在此略去。

比率是指形體中部份與部份的比數關係,自然界中隱藏著比率關係,有些必須依靠高等數學才能證得。大智浩的『基礎設計』一書中,提出水母、海膽、海星、貝殼等成長,及花果之漸增、漸減實例,都有明顯的比率數值,甚至礦物的結晶體也存在對稱,以及數比率的現象,尤其現代科技之發現,分子的結構、染色體的排列,都有比率數值的既定模式。

十、主副

主副為主題及副題,主題必須加以強調。

構成畫面的形、色、因子頗為複雜,音樂、戲劇、電影也都有主調、主角之別,在眾多形、色、音符、人物之中,欲要突顯主題,吸引注意,強調效果,那是必要的。

強調主題常常依賴副題的襯托,譬如焦點常以線條方向之導引而達成。現試舉例之:

1.放大:埃及古墓中之國王常以放大,刻意誇大其在群體中的比率,以突顯其地位。
2.圍繞:群體圍繞的中心,顯示主題。
3.裝飾:馬雅文化中的領袖都有特別多而華麗的頭飾,甚至比頭數倍高,衣飾也兼之。俘虜、奴隸則只有丁字褲,衛士則有簡單的頭飾。
4.空間:空間優越者為主題,擁擠者為副題。
5.導引:以旋律、線條、肌理或色塊導引視覺至某一形、色、物上,則為主題。
6.焦點:透視的聚焦點或視覺中心點,或兩線交叉點、中點上的人、物,都較有主題優勢。
7.旁證:以各種旗幟、人物、簇擁、物象、副屬之眾,象徵主題之存在。
8.構圖:以構圖方式突顯主題。
9.強調:強烈的形式,清新、果決的感受,明顯賓主關係。
10.加深:加重、明暗對比加強、彩度對比加重、主題明顯,也可強調主題。
11.動態:動態的營造可使視覺磁場強而有力,成為主題中心。
12.明示:主題明顯,副體模糊不清。

主題並非單純的個體,可能是多重主題的呈現,副題亦有可能排列為第一、第二等順序,所以也可以以群化的方式,區別主題群的存在。

十一、統一

美學的最終要求是統一。統一的先決條件是圖面或物件中存有不統一的因素,如果圖面事先已經四平八穩了,就不用再去試求統一了。

所以美學所探討的統一是使不統一的因子,透過美學理論使其統一,是調整的,是有變化的,是有理論的。

統一包含美學所有的原則,其中調和最接近統一,調和也是具有不調和的因,才必要使其調和。均衡也是,不對稱的、比率對比、強調、韻律、反覆,都需要歸結於統一。

統一是具有某些零亂的,只是比率與位置有特別的或意外的安置,或與比率相差不多,是視覺可容忍的。

對於統一的要求,受過訓練者對零亂的容忍度較高,也比較理智、理論化對待對象。

總之,統一是將存在的矛盾因素調和成多樣的統一(unitry of multiplicty),世界的美學、心理學、哲學界大師都曾對美提出精闢的看法,也對美的形式原理(Principles of form)深加探討,其結論大扺歸於多樣的統一。康德(I. Kant)即是這種觀念的詮譯者,他認為外來的雜亂內容,要透過人類的感覺,統一於直覺的形式。十九世紀的美學家費希諾(GT. Fechner)、心理學家李普斯(T. Lipps)也提出同樣的主張,設若全部是同質的組成,比不上渗入異質的快感。

1 則留言:

Y. Kang 提到...

The sense of beauty must be in favor of our propagation.
Right?



幸福人生,须按本能:

(1)“有效快乐”(含有效的:爱、美感、勇敢、好奇、攀比、打食运动、群居共生(良心、道德、正义、助人教人、受助受教、等)、……) 是 事物 进一步 利于“传种接代”之感。 (肯定、鼓励)
(2)“幸福” 是 “传种接代” 进行顺利之感。
(3)“有效痛苦” 是 事物 不利“传种接代”之感。 (警告、监改、促创)
(4)“灵魂” (含:灵感、直觉、个性、“内心热情”、感情、……)是 本能和预本能的 数据和程序运转的 结果。 (心领身)
(5)“人生目的” 是 “传种接代”。 (人间万事之源)

五者 都是 本能(DNA上 祖先的 成功经验)。
[注1:书,1-6章; 本博照片2,3]


苏格拉底的“快乐的猪” 是 按本能办。
痛苦的哲学家、不知足的人,是 不按本能办。


柏拉图的“真善美” 是 按本能办。


哈佛 幸福课10要点:也是 按“本能“办:

1.……内心的热情……。 (本能4:灵魂)
2.……亲密的人际关系……。 (本能1:群居共生)
3.学会失败……。 (本能3、5:有效痛苦、传种接代)
4.……允许……失落和伤感……。 (本能3:有效痛苦)
5.简化生活……。 (本能1:有效快乐)
6.……锻炼……。 (本能1:打食程序)
7.睡眠……。 (本能:夜盲,整夜长睡)
8.……助人……。 (本能1:群居共生)
9.勇敢。 (本能1:打食御敌)
10.……感恩……。 (本能1:群居共生)


从常识反推,必然如此。
对吗?


*****

“……
“恋爱” 是 本能地 仔细核对, 本能数据和程序(感情、直觉、灵魂、…)、
后天数据和程序(理智、知识、精确度、…)利于“传种接代”的 程度。
核对不配,换人再对,并非败退。
[注1:书,章6; 本博照片4]

“夫妻 ” 是 本能地 精神连成的 一个生物体。
同体共济(一倡一随,不顶不背)“传种接代”。
(互相 珍惜宽容 之由来)
此点不保,幸福难找。
[注1:书,章6; 本博照片4-5]
……”

对吗?